常见物业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解析发表时间:2017-11-21 17:56 在物业管理的诸项服务中,业主关注度最高的非安防莫属。且业主的关注度,与项目的档次成正比。所以,无论是房地产公司进行市场推广和产品销售,还是物业公司进行品牌塑造和规模扩张,都少不了要打安防这张牌。 大家在人防、技防、物防上,无所不用其极,屡屡推出新说辞、新玩意、新花样。常常让人听的晕头转向,看的眼花缭乱,误以为可以万无一失。其实,安防作为一个相关因素复杂、突变因子众多的物业服务子系统,是很难做到百密而无一疏的,我们对此应当保持清醒。 有意无意的“完美安防”的宣传和承诺,虚构出一个保险箱式的安全环境。这样,既抑制了物业的安防敏感度,容易忽略不断去发现和弥补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;又刺激了业主的安防期望值,一旦出了问题就死缠烂打、不依不饶。那安防的软肋,都在哪里呢? 之一,全封闭安防管理最多算个半封闭。全封闭安防的管理设计就是将管理区域完全封闭起来,对进出的所有人员进行有效识别。管理做的十分到位的项目,对人行口的人员出入确实可以实现有效管控。但笔者所见所闻的所有项目,对车行口的管控只局限于车辆进出控制,并不识别车上乘坐的所有人员。如此说来,最多算个半封闭。 之二,无盲点安防监控基本是“马后炮”。安防监控的意义在于延伸人眼视距,形象反应、实时控制、真实记录监视现场发生的一切。目前视频的可疑画面基本靠人眼筛选,遑论能否做到偌大立体空间无盲点布防,即使做到了,又有几家把动辄数百个摄像头捕捉的画面同时全部固定到显示屏上,并按照肉眼可同时分辨数量配足监视人员?说穿了,安防监控基本是起记录功能的“马后炮”。 之三,重点区域巡逻的弹性空间比想象的大。安防巡逻具有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,有效震慑不法行为等作用,所以几乎所有安防服务标准都对巡逻密度做了明确约定。不过,不要简单地用巡逻密度大小来判断安防服务质量高低。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些约定的前缀——“重点区域”,而重点区域的划定权,则在实施者手里,可多可少。 之四,一般门禁系统只能禁住守规矩的人。“篱笆扎得牢、野狗钻不进”,智能化门禁系统实际上是最有效的安全防范设施。开启门禁,一般有智能卡解锁和密码解锁两种方式。现在,在街头小摊小店花上一二十块甚至三五块钱,就可以复制一张智能卡;至于开门密码往往小区通用一个且长久不换,早成为公开秘密。门禁,只管老实人了。 之五,车号识别系统取消了一道安全屏障。车号识别系统的设计,更多考虑了管理特别是收费的便捷性,更适合应用到商业、车站等自由选位、临时停放的停车场。把它用到小区车辆管理上,只能控制外来车辆的随意进入,而无法控制授权车辆的非正常驶出。因为取消了核对密匙的刷卡环节,只要进入车内,就可扬长而去。 之六,…… 笔者指出这些“软肋”,并非是要完全否定这些安防设施或措施的作用。其目的在于提醒有关方面,能够对目前安防设施或措施的作用做出恰当的估计。希望设备研发制造厂家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安防产品;希望物业公司能够通过加强人防来有效弥补技防的缺陷;希望业主能够自觉协助和主动配合物业公司来搞好安防…… |